发布时间:2019-03-01 热度:3178
发布时间:2019-03-01 热度:1670
>
中文学名:蝼蛄 别名:土猴,蜊蛄,鼫鼠
外文名:mole cricket 拉丁学名:Gryllotalpa
界:动物界 门:节肢动物门
亚门:有颚亚门 纲:昆虫纲
亚纲:有翅亚纲 目:直翅目
亚目:螽斯亚目或长角亚目 科:蝼蛄科
亚科:蝼蛄亚科 属:Gryllotalpa
种:全世界已知约110种,中国记载11种
蝼蛄 开放分类:昆虫│昆虫纲│生物│节肢动物门
简介/蝼蛄
蝼蛄,俗名耕狗、拉拉蛄、扒扒狗、土狗崽(西南地区)、蠹蚍(度比仔),东北称为拉拉蛄,地拉蛄;)。
昆虫,背部一般呈茶褐色,腹部一般呈灰黄色,根据其生存年限的不同,颜色稍有深浅的变化。前脚大,呈铲状,适于掘土,有尾须。生活在泥土中,昼伏夜出,吃农作物嫰茎。
昆虫纲,直翅目,蟋蟀总科,蝼蛄科。大型、土栖。触角短于体长,前足开掘式,缺产卵器。本科昆虫通称蝼蛄。俗名拉拉蛄、土狗。全世界已知约50种。中国已知4种:华北蝼蛄、非洲蝼蛄(应该是东方蝼蛄,发生遍及全国,一般在长江以南东方蝼蛄较多)、欧洲蝼蛄和台湾蝼蛄。
生活习性/蝼蛄
生长期
北方地区2年发生1代,在南方1年1代,以成虫或若虫在地下越冬。清明后上升到地表活动,在洞口可顶起一小虚土堆。5月上旬~6月中旬是蝼蛄最活跃的时期,也是第一次危害的高峰期,6月下旬至8月下旬,天气炎热,转入地下活动,6~7月为产卵盛期。9月份气温下降,再次上升到地表,形成第二次危害高峰,10月中旬以后,陆续钻入深层土中越冬。蝼蛄昼伏夜出,以夜间9~11时活动最盛,特别在气温高、湿度大、闷热的夜晚,大量出土活动。早春或晚秋因气候凉爽,仅在表土层活动,不到地面上,在炎热的中午常潜至深土层。蝼蛄具趋光性,并对香甜物质,如半熟的谷子、炒香的豆饼、麦麸以及马粪等有机肥,具有强烈趋性。成、幼虫均喜松软潮湿的壤土或沙壤土,20cm表土层含水量20%以上最适宜,小于15%时活动减弱。当气温在12.5~19.8℃,20cm土温为15.2~19.9℃时,对蝼蛄最适宜,温度过高或过低时,则潜入深层土中。
通常在夜间飞行,飞向光亮处。常见的美国蝼蛄以昆虫的幼虫和蚯蚓为食,同时也会损坏草根、土豆、芜箐(turnips)和花生。有种西印度的蝼蛄,对甘蔗具有特殊的破坏力。蝼蛄在地穴产卵, 蝼蛄的卵松散成群。
华北蝼蛄3年发生1代,多与东方蝼蛄混杂发。华北地区成虫6月上中旬开始产卵,当年秋季以8~9龄若虫越冬;第二年4月上中旬越冬若虫开始活动,当年可蜕皮3~4次,以12~13龄若虫越冬;第三年春季越冬高龄若虫开始活动,8~9月蜕最后1次皮后以成虫越冬;第四年春天越冬成虫开始活动,于6月上中旬产卵,至此完成1个世代。成虫具一定趋光性,白天多潜伏于土壤深处,晚上到地面危害,喜食幼嫩部位,危害盛期多在播种期和幼苗期。
东方蝼蛄南方一年1代,北方两年1代,以成虫或若虫在冻土层以下越冬。第二年春上升到地面危害,4~5月是春季危害盛期,在保护地内2~3月即可活动危害。9~10月危害秋菜。初孵若虫群集,逐渐分散,有趋光性、趋化性、趋粪性、喜湿性。
繁殖期
蝼蛄为不完全变态,完成一世代需要三年左右。以成虫或较大的若虫在土穴内越冬,第二年4、5月开始活动,并危害玉米和其他作物的幼苗。若虫逐渐长大变为成虫,继续危害玉米。越冬成虫从6月中旬开始产卵。7月初孵化,初孵化、幼虫有聚集性,3龄分散危害,到秋季达8~9龄,深入土中越冬。第二年春越冬若虫恢复活动继续危害,到秋季达12~13龄后入土越冬。第三年春有活动危害。夏季若虫发育为成虫,成虫越冬。
形态特征/蝼蛄
体长圆形,淡黄褐色或暗褐色,全身密被短小软毛。雌虫体长约3厘米余,雄虫略小。头圆锥杉,前尖后钝,头的大部分被前胸板盖住。触角丝状,长度可达前胸的后缘,第1节膨大,第2节以下较细。复眼,1对,卵形,黄褐色;复眼内侧的后方有较明显的单眼3个。口器发达,咀嚼式。前胸背板坚硬膨大,呈卵形,背中央有1条下陷的纵沟,长约5毫米。翅2对,前翅革质,较短,黄褐色,仅达腹部中央,略呈三角形;后翅大,膜质透明,淡黄色,翅脉网状,静止时蜷缩折叠如尾状,超出腹部。足3对,前足特别发达,基节大,圆形,腿节强大而略扁,胫节扁阔而坚硬,尖端有锐利的扁齿4枚,上面2个齿较大,且可活动,因而形成开掘足,适于挖掘洞穴隧道之用。后足腿节大,在胫节背侧内缘有3~4个能活动的刺,腹部纺锤形,背面棕褐色,腹面色较淡,呈黄褐色,末端2节的背面两侧有弯向内方的刚毛,最末节上生尾毛2根,伸出体外。
蝼蛄
身体呈黑褐色,上面长着层又短又有丝光的毛,体长约1.5~2英寸(4~5cm)。它短短的前腿长着铲形的脚爪,适于快速挖掘。蝼蛄的翅膀短而坚硬,能长距离飞行。
成虫体长30~35mm,灰褐色,腹部色较浅,全身密布细毛。头圆锥形,触角丝状。前胸背板卵圆形,中间具一明显的暗红色长心脏形凹陷斑。前翅灰褐色,较短,仅达腹部中部。后翅扇形,较长,超过腹部末端。腹末具1对尾须。前足为开掘足,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4个距,别于华北蝼蛄。卵初产时长2.8mm,孵化前4mm,椭圆形,初产乳白色,后变黄褐色,孵化前暗紫色。若虫共8~9龄,末龄若虫体长25mm,体形与成虫相近。
两种蝼蛄形态主要区别
华北蝼蛄成虫 身体比较肥大,雌虫体长45~66毫米,头宽9毫米,雄虫体长39~45毫米,头宽5.5毫米。体黄褐色,全身密布黄褐色细毛;前胸背板中央有1凹陷不明显的暗红色心脏形斑;前翅黄褐色,长14~16毫米,复盖腹部不到一半,后翅长30~35毫米,纵卷成筒形附于前翅之下;腹部圆筒形、背面黑褐色,有7条褐色横线;足黄褐色,前足发达,中后足细小,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距1~2个或消失。 卵 椭圆形。初产时黄白色,较小,长1.6~1.8毫米,宽1.3~1.4毫米,孵化前膨大为长2.4~3.0毫米,宽1.5~1.7毫米。颜色变为黄褐色,孵化前呈暗灰色。若虫 共13个龄期,初龄若虫头小,腹部肥大,行动迟缓,全身乳白色,渐变土黄色,以后每蜕1次皮,颜色随之加深,5龄以后,与成虫体色、体形相似。初孵若虫体长3.56毫米,末龄若虫体长41.2毫米,体长增加10余倍。
华北蝼蛄体型比东方蝼蛄大,体长36~55mm,黄褐色,前胸背板心形凹陷不明显,后足胫节背面内侧仅1个距或消失。卵:椭圆形,孵化前呈深灰色。若虫:共13龄,形态与成虫相似,翅尚未发育完全,仅有翅芽。5~6龄后体色与成虫相似。
分类/蝼蛄
东方蝼蛄 Gryllotalpa orientalis Burmeister, 1838
单刺蝼蛄 Gryllotalpa unispina Saussure, 1874
金秀蝼蛄Gryllotalpa jinxiuensis You & Li, 1990
河南蝼蛄Gryllotalpa henana Cai & Niu, 1998
武当蝼蛄Gryllotalpa wudangensis Liet al., 2007
马边蝼蛄Gryllotalpa mabiana Maet al., 2008
周氏蝼蛄 Gryllotalpa choui Ma & Zhang, 2010
圆翅蝼蛄Gryllotalpa cyclopteraMa & Zhang, 2011
短腹蝼蛄Gryllotalpa breviabdominisMa & Zhang, 2011
细齿蝼蛄Gryllotalpa dentistYang 1995
台湾蝼蛄 Gryllotalpa formosanaShiraki 1930
经济价值/蝼蛄
为蝼蛄科昆虫华北蝼蛄(北方蝼蛄)和非洲蝼蛄(南方蝼蛄)的虫体。全国各地均产。前者主产于华北;后者主产于江苏、广东、福建。夏秋间捕捉。用开水烫死,干燥,生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蝼蛄机体组织中含15种氨基酸,主要有精氨酸(arginine),胱氨酸(cystine),组氨酸(histidine),赖氨酸(lysine),牛磺酸(taurine),谷氨酸(glutamicacid)及微量的亮氨酸(leucine)等。前肠中有牛磺酸。中肠中含淀粉酶(amylase),α葡萄糖苷酶(α-glucosidases),如麦芽糖酶(maltase),松三糖酶(melezitase),蔗糖酶(sucrase)及海藻糖酶(trehalase)。尚有β-半乳糖苷(β-galactoside),β-果糖甙(fructoside),胰蛋白酶样蛋白酶(trypsin-likeproteinase),凝乳酶(chymosin,rennin),氨肽酶(aminopeptidase),氨基三肽酶(aminotripeptidase),氨基乙酰基-L-亮氨酸二肽酶(glycyl-L-leucinedipeptidase)脂酸酶(lipase)等。
药材鉴定
干燥的虫体,多已碎断而少完整。完整者长约3厘米,头胸部呈茶棕色,杂有黑棕色;复眼黑色而有光泽;翅膜质,多碎落,足亦多折损不全。腹皱缩,浅黄色,有的呈黑棕色。疏生短绒毛,或无毛,质软,易碎。有特异的腥臭气。以身干、完整、无杂质及泥土者为佳。
主治功效
利水,通便。治水肿,石淋,小便不利,瘰疬,痈肿恶疮。
①《本经》:“主难产,出肉中刺,溃痈肿,下哽噎,解毒,除恶疮。”
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“治恶疮,水肿,头面肿。”
③朱震亨:“治口疮。”
④《纲目》:“利大小便,通石淋,治瘰疬,骨鲠。”
⑤《玉楸药解》:“清利湿热。”
性味归经
咸,寒,有小毒。归膀胱、大肠、小肠经。入胃、膀胱经。
①《本经》:“味咸,寒。”
②《别录》:“无毒。”
③《日华子本草》:“冷,有毒。”
用法用量
3~5只,焙干研粉,黄酒或温开水送服。
用药忌宜
气弱体虚及孕妇均忌服。
1、水肿病(腹满,喘急,不能安卧)。用蝼蛄五枚,焙干为末,饭前用开水送服一钱,以小便通畅为效,加甘遂末一钱、商陆汁一匙,忌盐一百日。又方:不便不通者,用蝼蛄下截焙研,水磁服半钱,立通。又方:用蝼蛄一个、葡萄心七个,捣烂,露一夜,晒干,共研为末,酒送服。又方:夏季收集蝼蛄阴干,分头、腹、尾,焙过收存,治上身水肿,用头末七个;治身体中部水肿,用腹末七个;治下身水肿,用尾末七个,饭前服,酒送下。
2、大腹水肿。用蝼蛄炙热,每天吃十个。又方:用大戟、芫花、甘遂、大黄各三钱,共研为末。以蝼蛄七个,加捣烂的葱,在新瓦上焙干,去掉翅足,每个剪作左右两半。退左侧水肿时,即以虫的左侧七片焙研加上述的药末二钱,黎明时,用淡竹叶、天门冬煎激发调服。三天后,照这种方法服虫的右侧七片。
3、鼻消水(头面乳肿较重)。用蝼蛄一个。轻粉二分半,共研为末,每次取少计,入鼻中,以黄水出尽为效。
4、石淋用痛。用蝼蛄七个、盐二两,在新瓦上焙干,研为末。每服一匙,温酒送下。
5、大小便不通。用蝼蛄、蜣螂各七个,男取虫头,女取虫身,瓦上焙焦,研为末。以樗皮煎汁送服。极效。
6、胞衣不下。用归蝼蛄一个,水煎开二十次,灌入即下。
7、牙齿疼痛。用蝼蛄一个,裹旧糟中,湿纸包好煨焦,去糟,研末敷患处。
食用
主要油炸为主,撕去短翅膀,下油锅炸至金黄,撒上细盐。带有一点点泥土味道,口感脆,没什么昆虫特别味道,可能蛋白质不多,和蚕、马蜂、竹虫的味道差不多,蝼蛄为不完全变态发育。
致病原理/蝼蛄
蝼蛄为多食性害虫,喜食各种蔬菜,对蔬菜苗床和移栽后的菜苗危害尤为严重。蝼蛄成虫和若虫在土中咬食刚播下的种子和幼芽,或将幼苗根、茎部咬断,使幼苗枯死,受害的根部呈乱麻状。蝼蛄在地下活动,将表土穿成许多隧道,使幼苗根部透风和土壤分离,造成幼苗因失水干枯致死,缺苗断垄,严重的甚至毁种,使蔬菜大幅度减产。
典故/蝼蛄
华北蝼蛄"听蝲蝲蛄叫唤就不种地":形容遇到小的困难就畏手畏脚,有畏难情绪。
《荀子》有云:"鼯鼠而技穷",据说实际上就是蝼蛄,它有飞,缘,游,穴,走五种本领。但前翅短小,飞不能越屋脊;前足可以挖掘,却不能从土中取食;能爬却爬不上屋顶;落水能游却游不过小河;能走却跑不快。
农业生产影响/蝼蛄
总述
在我国各产区均有发生,其中华北地区较普遍。非洲蝼蛄在我国南方许多省市发生,危害严重。
受害作物
烟草、杜仲、地黄、松、柏、榆、槐、茶、柑橘、桑、海棠、樱花、梨、竹草坪等。
为害状
蝼蛄喜食刚发芽的种子,危害幼苗,不但能将地下嫩苗根茎取食成丝丝缕缕状,还能在苗床土表下开掘隧道,使幼苗根部脱离土壤,失水枯死。
养殖技术/蝼蛄
建池:规模化饲养先建砖灰结构的饲养池。长3~4米,宽2米,深2米。下部填1米厚的壤土,稍加压实。再填20厘米厚的湿润疏松含农家肥或含腐殖质的土,表面撒一层发酵的牛粪或马粪、碎麦秆、谷糠作为蝼蛄活动和保护层,再松散地放一层长麦秸,玉米芯、稻草等。遮荫和保温,池口用铁纱笼罩盖。
投种:蝼蛄有较强的趋光性,可在每年的4~5月及9~10月,用电灯、黑光灯、马幻‘在天黑后,于村舍附近的野外诱捕成虫。诱捕到的成虫剔除肢体残缺、瘦小、有病、严重磨损的个体加工成商品,选留优质个体留种。将两种蝼蛄分于不同池内饲养,每池投放虫量每平方米10对。
蝼蛄
喂养管理:蝼蛄的青饲料有麦苗、谷苗、玉米、高梁、嫩叶、瓜果皮或其它菜叶等,精饲料有煮熟晒干的谷粒、炒香的豆饼、花生饼渣、麦麸等。在傍晚投喂,以投的料能吃完为好。青饲料每天投喂,精饲料2~3天投一次.勤投、少投,防上霉烂。精料加工成块状可避免和减少霉烂,制作方法及配方如下:禾本科青苗干粉5000克、麦麸(炒香)500克、干酵母50克、豆饼粉(炒香)1000克、清水1500毫升。将上述饲料搅拌成稠糊状,压成薄饼切成小块,晒干保存。喂时压碎成米粒大小,投入池中,同时配喂青饲料。蝼蛄饲养池中如气温太高可遮荫或在池周围泼水降温,过于干旱则可在池中泼一些水,增加湿度。冬季可在池边搭风障,池内放秸秆保温。
采收加工:人工饲养的蝼蛄,东方蝼蛄每年采收一次,华北蝼蛄隔年采收,一次成虫。每年春季将池内20厘米深腐殖土内用大孔筛拣出成虫并除去杂物,留一部分优质虫作种虫,发现土里虫粪较多,结块或有寄生虫螨等,应更换层土。将收到的成虫去头、翅及足,清除内脏,洗净,在烧开的水中烫死,晒干或烘干。食用的可直接用鲜虫炸、煎、煮、蒸,加工成风味食品。
食用/蝼蛄
主要油炸为主,撕去短翅膀,下油锅炸至金黄,撒上细盐。带有一点点泥土味道,口感脆,没什么昆虫特别味道,可能蛋白质不多,和蚕、马蜂、竹虫的味道差不多,南方部分地区有吃,例如高要,德庆,肇庆地区部分农庄可以预约吃。图片是我出差德庆莫村的某农庄吃的。蝼蛄为不完全变态发育。
防治方法/蝼蛄
农业防治:深翻土壤、精耕细作造成不利蝼蛄生存的环境,减轻危害;夏收后,及时翻地,破坏蝼蛄的产卵场所;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料,不施用未腐熟的肥料;在蝼蛄危害期,追施碳酸氢铵等化肥,散出的氨气对蝼蛄有一定驱避作用;秋收后,进行大水灌地,使向深层迁移的蝼蛄,被迫向上迁移,在结冻前深翻,把翻上地表的害虫冻死;实行合理轮作,改良盐碱地,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水旱轮作,可消灭大量蝼蛄、减轻危害。
灯光诱杀:蝼蛄发生危害期,在田边或村庄利用黑光灯、白炽灯诱杀成虫,以减少田间虫口密度。
人工捕杀:结合田间操作,对新拱起的蝼蛄隧道,采用人工挖洞捕杀虫、卵。
药剂防治:
①种子处理 播种前,用50%辛硫磷乳油,按种子重量0.1%~0.2%拌种,堆闷12~24小时后播种。
②毒饵诱杀 常用的是敌百虫毒饵,先将麦麸、豆饼、秕谷、棉籽饼或玉米碎粒等
炒香,按饵料重量0.5%~1%的比例加入90%晶体敌百虫制成毒饵:先将90%晶体敌百虫用少量温水溶解,倒入饵料中拌匀,再根据饵料干湿程度加适量水,拌至用手一攥稍出水即成。每667平方米施毒饵1.5~2.5千克,于傍晚时撒在已出苗的菜地或苗床的表土上,或随播种、移栽定植时撒于播种沟或定植穴内。制成的毒饵限当日撒施。
③土壤处理、灌溉药液 当菜田蝼蛄发生危害严重时,每667平方米用3%辛硫磷颗粒剂1.5~2千克,对细土15~30千克混匀撒于地表,在耕耙或栽植前沟施毒土。若苗床受害严重时,用80%敌敌畏乳油30倍液灌洞灭虫。
隐翅虫(rove beetle)又被称为影子虫、青腰虫,是鞘翅目隐翅虫科甲虫的通称,属昆虫纲,鞘翅目,隐翅虫科。是鞘翅目中物种最丰富的一科,已知全世界有 585